情爱归功于多种神经递质
200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和美籍奥地利人埃里克坎德尔,因为他们发现了“神经系统中信号相互传递”的奥秘,而大脑中的信号就是各种各样的神经递质。而且卡尔松所阐明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不仅有左右人们行为的作用,也参与了人情爱过程并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早在50年代卡尔松就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后调控着包括控制人的行为在内的大脑的许多活动。大脑内多巴胺过多,会引起人的幻想,产生精神分裂,如果利用利血平治疗则会取得效果。因为利血平是一种天然生物碱,它能够减少储存于突触前膜中的多巴胺。而对病人服用左旋多巴(L-DOPA)则可以治疗帕金森氏病,因为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在大脑中可以转化为多巴胺。
不过,卡尔松等人对典型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功能的研究和阐明还从另一个方面开启了人们研究爱情物质的大门,所谓爱情物质即是各种各样的神经递质,而不同的神经递质在情爱中扮演的角色是迥然不同的。两性之爱是人类情感最集中、最美好和最复杂的表现之一,但是情爱是如何产生的呢?研究表明,情爱的基础也是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传递。
研究发现,人的性爱中心其实是在大脑的中心——丘脑,而在丘脑中则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有卡尔松阐明作用的多巴胺,还有苯乙胺、内啡肽和异丙肾上腺素等。然而最能使男女产生狂热之恋,生死之情作用的则是苯乙胺。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苯乙胺和其他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和势不可挡地汹涌地释放出来,并进入血液循环,流经全身。
这时女性皮肤柔嫩,脸庞红润,显得更娇羞迷人;而男性则雄姿勃发,气宇轩昂,更显出英雄本色。恋爱物质在血液中燃烧的结果不仅使女人回眸一笑百媚生,男人力拔山兮气盖世,而且被恋爱兴奋剂所兴奋的男女还会同时产生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潮红,不知所云,尽说一些在外人看来不过是胡话疯话和谄媚的情话。这些神经递质使“神在爱情中也难保理智”。
其实神经递质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比较典型的还有内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人在愉快平和时,脑内吗啡分泌较多。内啡肽是一种改善人的情绪相当好的神经递质,它不仅能改善大脑功能,保持脑细胞的年轻活力,而且能使人心情愉快,由此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自然防病和治病能力,防止衰老,同时也在情爱中产生积极、愉悦和满足的作用。
相反,如果闷闷不乐,常处于忧虑、紧张和压抑的精神状态,大脑便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如脑血栓、高血压等。久而久之便可危及健康,使人折寿。而且在情爱中也压抑人的激情,因为如果一个人在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作用下无精打采,压抑紧张,也就不会对异性产生情感,更没有性爱的要求。
现在的研究还证明神经递质在正、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并对情感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研究者玛格丽特基米尼通过其实验证明,欢乐的情绪只要保持20分钟,也就是说良性的神经递质如内啡肽保持分泌较长时间,就可使体内免疫系统中的卫士——白细胞数量增多而且功能正常;而同样沮丧的情绪维持20分钟,也就是说不良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也会使体内的白细胞减少很多并使其功能弱化。
两种作用
目前诺贝尔医学奖和其他研究所阐明的神经递质对人类性行为和情爱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参与性行为,使机体发生变化。另一种作用是通过影响情绪而参与人的情爱,主要表现在对异性的思念、爱慕和渴求俱增,强化性别角色和第二性特征,如苯乙胺、内啡肽、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作用。它们使女人更有女人味,男人更有男人气。